天下吳氏網訊(吳蜀豐)【編者按】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,據不完全統計,吳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萬人,無論是在政壇、軍事、工商、科學技術、文學藝術、醫學界等行業,從古至今吳姓英才輩出,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,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遷徙,還遠播國外。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、日本、朝鮮,后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。吳國王室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。漢、魏至隋唐時,日本吳人懷念故土,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,并鄭重表明: 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后裔。近代,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。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浪潮,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。
吳遵路(988—1043),字安道,宋潤州丹陽(今屬江蘇)人。幼聰敏博學,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進士。累官殿中丞,為秘閣校理。出知常州,歷淮南轉運副使,兼發運司事,于真、楚、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;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。召修起居注。西夏起兵,論恢復民兵,施行于河東路,為諸路效仿。進兵部郎中、權知開封府,馭吏嚴肅。為呂夷簡所忌,出知宣州。上《御戎要略》、《邊防雜事》。官終龍圖閣直學士、知永興軍。 善筆札,悉得江南李主及二徐所傳二王拔鐙筆法?!端问繁緜鳌?、《王氏談錄》。

吳遵路,累官至殿中丞,為秘閣校理。章獻太后稱制,政事得失,下莫敢言。遵路條奏十余事,語皆切直,忤太后意,出知常州。嘗預市米吳中,以備歲儉,已而果大乏食,民賴以濟,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。累遷尚書司封員外郎,權開封府推官,改三司鹽鐵判官,加直史館,為淮南轉運副使。會罷江、淮發運使,遂兼發運司事。嘗于真楚泰州、高郵軍置斗門十九,以畜泄水利。又廣屬郡常平倉儲畜至二百萬,以待兇歲。凡所規畫,后皆便之。 遷工部郎中,坐失按蘄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,降知洪州。徙廣州,辭不行。是時發運司既復置使,乃以為發運使,未至,召修起居注。元昊反,建請復民兵。除天章閣待制、河東路計置糧草。受詔料揀河東鄉民可為兵者,諸路視以為法。進兵部郎中、權知開封府,馭吏嚴肅,屬縣無追逮。 時宋庠、鄭戩、葉清臣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,遵路與三人雅相厚善,夷簡忌之,出知宣州。上《御戎要略》、《邊防雜事》二十篇。徙陜西都轉運使,遷龍圖閣直學士、知永興軍,被病猶決事不輟,手自作奏。及卒,仁宗聞而悼之,詔遣官護喪還京師。 遵路幼聰敏,既長,博學知大體。母喪,廬墓蔬食終制。性夷雅慎重,寡言笑,善筆札。其為政簡易不為聲威,立朝敢言,無所阿倚。平居廉儉無他好,既沒,室無長物,其友范仲淹分奉赒其家。 子瑛,為尚書比部員外郎,不待老而歸。

北宋仁宗明道二年(1033年)任宮廷藏書校理。因對皇太后提出批評意見而降職使用,來到通州任知州。當時,兩淮、浙江一帶發生旱災、蝗災。吳遵路乘通州尚未發生饑荒,便向一些豪門富戶說明須及早作抗災打算,勸募了好幾萬貫錢,派人航海去南方買米。運回通州后,以平價出售,調劑了余缺,控制糧價不致上漲。他還動員農民采集柴草,由州署收買下來,增加農民經濟收入;等到冬天下大雪、缺柴草時,仍以原價出售,供給市民需要。然后,又將賣得的錢再去南方買米,買回來后仍以平價賣出。經過這樣兩次調劑,基本上解決了受災后的糧食供應問題。他還考慮到預防蝗蟲危害,動員農民廣種蠶豆。鑒于鄰近州縣有不少災民來到通州,露宿街頭,無處棲身,他便搭起草屋百間,并拿出自己的俸金購買草席,準備蔬飯,用來安置、救濟災民;并為生病的供給醫藥,為愿意回家的備船并供給路途食用。這年,鄰近州縣不少災民流離失所,有的因衣食無著落而死亡,唯有通州在受災后沒發生這類事故,人民能比較順利地度過災荒。范仲淹奉命視察兩淮、浙江一帶災情,了解到這一情況,向朝廷報告了吳遵路在通州的抗災成績,請求將這事交史館加以記載。吳遵路后來被提拔使用,擔任龍圖閣直學士。
吳遵路自幼聰敏,及長,博學知大體,于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進士及第,累官殿中丞,秘閣校理。天圣年間,章獻太后攝政,“政事得失天下莫敢言”,而遵路不畏權勢,條奏十余事,語言切直,忤太后意,出知常州。到州后,恰逢蝗旱肆虐,災情嚴重。遵路乘民未饑,募富者,得錢萬貫,派人從水路到蘇州、秀州(今嘉興)等地購糧,穩定糧價;又勸州民采集柴薪,官方收買,換購官米,至冬日,大雪天寒,又以原價將柴薪售給州民,官不傷財,民且蒙利;他見流民甚多,又建茅屋百間,供流民居住,并自捐俸錢置辦鹽蔬。予以茶飯,有病者則給藥治理,其愿歸者,備舟送還家鄉。是年,諸州郡多有饑寒而死者,惟常州平安無事,“不知其兇歲也”,州民愛之如父母。當范仲淹安撫淮、浙時,聞遵路的事跡,大加贊賞,立即奏報朝廷,將遵路救災事跡頒之諸州效法。遵路因此遷尚書司,封員外郎,權開封府推官,改三司鹽鐵判官,加直史館;再遷淮南轉運副使兼發運司事。在轉運使任上,他又做了兩件利民大事:其一,在真、楚、泰州及高郵湖置斗門19座,以利蓄洪泄洪,灌溉田畝。其二,在所屬州郡,增加常平倉錢粟儲積,從四十余萬增至二百萬,以備荒年。這些舉措利國利民,深受百姓歡迎。
由于政績顯著,遵路又遷工部郎中,召修起居注。趙元昊反,西邊告急,吳遵路針對兵源不足,邊備虛弱的實情,向朝廷建議恢復民兵,朝廷許之,授遵路天章閣待制,河東路計置糧。他一到任,即在河東路組建民兵,充實邊備,這一招非常實用,其他諸路紛紛效法。不久又進兵部郎中,知開封府。由于他馭吏嚴肅,不阿附權貴,受到宰相呂簡的忌恨,貶知宣州。雖然他遠貶江南,可憂國憂民之情不減,對西夏戰事更是關注,著《御戎要略》、《邊防雜事》20篇進給朝廷,再次受到重視,調任陜西都轉運使,遷龍圖閣直學士,知永興軍。在此任上,因病而卒。仁宗聞而悼之,下詔遣官護喪還京師。
吳遵路生平坦雅慎重,寡言笑,善筆札。其為政簡易,不為聲威,立朝敢言,無所阿倚。平時生活廉儉無好,既歿,家無余資,好友范仲淹分俸周之。邑人祀之為鄉賢。
經照湖方干舊居
磻溪垂釣者,終得展其才。
何事先生隱,不逢明主來。
泉聲秋雨歇,月色夜云開。
對此空惆悵,吟魂早晚回。
送梵才大師歸天臺
高躅動京國,靜緣懷故山。
扁舟乘興往,孤鳥倦飛還。
社漏重湖外,霞城積靄間。
碧云聊寓意,即境自幽關。
受范仲淹稱頌的父母官吳遵路 古代通州,有一名受百姓擁戴的父母官,他就是宋代通州知州吳遵路。據《宋史》及明《萬歷通州志》記載:通州知州吳遵路,清正廉潔,一心為民。當災年來臨,他“儲米備荒,救活饑民無數”;他愛民如子,離任通州40年,通州百姓仍贊頌他;他憂國憂民,累死任上,范仲淹曾寫文稱頌他。
宋代明道二年,江淮一帶大旱,又鬧蝗災。通州知州吳遵路面對災情,他運籌帷幄,及時采取預防措施。據明《萬歷通州志》記載,“遵路乘未饑時,募閭右出金錢數萬貫,遣人航海糴米,平糶物貨不致騰踴。”就是趁百姓還未挨餓的時候,他便從富人那里募集了幾萬貫錢,派遣衙役和下級軍官從蘇州、秀州(今屬嘉興)買米回來,以備大荒。此外,吳知州還修建了一百間茅屋,以安置從各州逃荒到此地的流民。他拿出自己的俸祿,買草墊子、席子、食鹽、蔬菜分發下去。有病的,給藥治療;愿意回去的,備好食品,送他們回到本土。面對蝗災,吳遵路還努力尋求幫助百姓減災、恢復生產的對策。據宋代董煟編寫的《救荒活民書》記載:“吳遵路知蝗不食豆苗,且慮其遺種為患,故廣收豌豆,教民種食,非惟蝗蟲不食,次年三四月間,民大獲其利”。這一年,在京城任右司諫的范仲淹出任淮浙安撫使,到江淮察訪災情,當查訪到吳遵路治災救民的辦法,大加贊賞,立即奏報朝廷,“上奏疏乞以吳遵路通州救災事跡頒示諸郡為法”,皇上接報后,立即將吳遵路救災事跡頒之諸州效法。

由于吳遵路治理通州驕人的業績,贏得了皇上宋仁宗的稱賞。據《宋史·循吏傳·吳遵路傳》記載:他因此遷尚書司,封員外郎,權開封府推官,改三司鹽鐵判官,加直史館;再遷淮南轉運副使兼發運司事。在轉運使任上,吳遵路又做了兩件利民大事:其一,在真州(儀征)、楚州(淮安)、泰州及高郵湖置斗門19座,以利蓄洪泄洪,灌溉田畝。其二,在所屬州郡,增加常平倉錢粟儲積,從四十余萬增至二百萬,以備荒年。這些舉措利國利民,深受百姓歡迎。
慶歷三年(1043年),吳遵路病故于知永興軍任所。此時,已貴為宋廷執政的范仲淹專門上了一道奏疏,請求朝廷令陜西漕司差官員及公人部送其家屬來京。仁宗收到吳遵路逝世的消息十分悲痛,立即下詔遣官護喪還京師。范仲淹親自給吳遵路寫祭文,滿懷深情地稱贊他“憂國憂民,早衰而死”。
吳遵路治理政事簡易,不被聲威所左右,立朝敢于發表意見,無所阿諛、奉承的行為。平素居家廉潔、儉樸,沒有其他的嗜好,死后,家里沒有什么值錢的物品,只著有《丹陽吳氏宗支錄初次編訂敘》。范仲淹把自己的俸祿分些給他家人生活。(陶建民)
【友情提示】天下吳氏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,堅持客觀真實報道,堅持不站隊,保持正確的主觀立場,以弘揚至德精神!傳播吳文化為主旋律!只要你姓吳,只要你是正能量的來稿,我們都歡迎!
《相約天下吳氏網》主題歌 作詞∶吳蜀豐 作曲演唱∶吳仕長
吳氏文化正能量,至德精神在弘揚。開拓進取創輝煌,譜寫時代新篇章。
三讓高風孔圣贊,第一世家史記傳。天上有口遍天下,家風傳承樹典范。
我是吳氏好兒郎,仁愛謙讓傳萬代。相約天下吳氏網,因為有你更精彩!
來稿要求圖文分開打包,〔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圖文供稿〕
投稿公共郵箱:txws4006935168@163.com
聯系人吳蜀豐 電話: 18883313913
責任編輯:吳蜀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