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吳氏網訊(吳蜀豐)【編者按】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,據不完全統計,吳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萬人,無論是在政壇、軍事、工商、科學技術、文學藝術、醫學界等行業,從古至今吳姓英才輩出,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,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遷徙,還遠播國外。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、日本、朝鮮,后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。吳國王室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。漢、魏至隋唐時,日本吳人懷念故土,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,并鄭重表明: 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后裔。近代,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。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浪潮,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。
吳育(1004年~1058年),字春卿,建州浦城(今福建)人。禮部侍郎吳待問長子,宋代參知政事。死葬新鄭。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,少奇穎博學,中進士,《宋史》載:自宋初以來,制策入三等,惟吳育與軾而已。初任大理寺評事,升大理寺丞。

歷任臨安(今杭州)、諸暨(今浙江諸暨縣)、襄城(河南省許昌市)知縣,任職襄城時,執法嚴謹。舉賢良方正,擢升著作佐郎、集賢院直學士、湖州通判。還京,知任太常禮院,改右正言,歷三司鹽鐵、戶部二判官。尋以本官供諫職。
宋仁宗嘉祐三年(1058年)四月積勞成疾病逝,享年55歲,追贈吏部尚書、謚正肅。他足智多謀,直言善諫,能以政治道義、君臣行為為準則引導皇帝,對穩定政局、安定邊防起到積極作用。寶元元年(1038年)西夏元昊稱帝。朝中大臣多數主張出兵討伐,對元昊估計不足,認為很快就可平服。吳育卻持反對意見說:“元昊剽悍多詐,封平西王后反復無常,今己稱帝,自己降削實難,不如援用國初江南錢俶故事,稍易名稱加封而安撫之。”仁宗不用他的計策,命令任福、葛懷敏相繼討伐,都以失敗告終。最后封元昊為夏國主,吳育加官同修起居注,知制誥,升翰林學士、累官禮部郎中。契丹國侵略元昊,元昊請求援助,契丹派人請求,不要接納元昊,朝廷不知如何回答。吳育上書獻策:“今二敵相斗,當坐收漁利。如果急于接納元昊內附,契丹向我們興兵問罪,朝廷得不到元昊毫發相助。應該使人勸諭元昊,與契丹和好如故,然后答應他內附。并告訴契丹,已經命令元昊轅門謝罪,否則,應當討伐。如此雙方都不能加罪我國。”皇帝欣然答應。這樣一來,北宋邊疆出現暫時的安定局面。
剛直不阿 吳育任開封府知府,不長時間,便揭發大奸吏一人,流放嶺外,一府震驚。又偵察獲得大盜,繳獲贓款一萬九千緡,定罪后有不少人為他們翻案?;实厶嘏晒倮舯O察審問,依法處死,京城治安好轉。慶歷五年(1045年)正月,拜右諫議大夫、樞密副使。停了幾個月,改任參知政事。當時山東盜賊作亂,仁宗派人巡視回來說:“盜不足慮。兗州杜衍、鄆州富弼深受百姓愛戴,倒是可憂慮的。”仁宗就想把二人調往淮南。吳育勸諫道:“盜賊固不足慮,但小人乘機陷害大臣,卻是防不勝防,勢不可擋。”仁宗聽后,打消了調離二人的想法。宰相的兒子向綬觸犯國家法律,懷疑是通判江中立揭發了他,便將中立下獄,中立自縊而死。案發后有大臣向上說情,要從輕發落。吳育說:“不殺向綬,無法向天下人交代。”結果免死,流放到南方。吳育在遇事時敢說真話,與宰相賈昌朝在皇帝面前多次辯論,爭論激烈,朝中大臣驚恐失色。吳育仍不停止增論,并向皇上請求:“臣所以辯論,這是臣的職責所在;如果認為臣不稱職,希望免了臣的職務。”皇上仍讓吳育擔任樞密副使?;噬蠈Υ蟪颊f:“吳育剛正可用,但嫉惡太過了。”有一天,吳育在宮中侍讀,皇上勸他說:“臣下毀譽,多出愛憎,愛卿應當謹慎。” 吳育說:“了解人的言語,不如觀察他的行動。圣主的行為,就像日月的光明。提升一個人,要使人都知道他的善舉;貶斥一個人,要使人都了解他的惡行。那么,陰邪就不能侵害,公正就可以樹立,這是所有王者的行為準則。”

積勞成疾 吳育晚年,帶病上朝辦事,嘉祐三年(1058年)四月死去,享年55歲。贈吏部尚書、謚“正肅”,賜葬新鄭崇義鄉朝村(今辛店鎮趙老莊),歐陽修為他撰寫墓志銘。吳育忠誠干練,仗義執言。晚年在西京與宋庠作詩唱酬,追敘裴度、白居易遣事數百篇,有文集五十卷。
《資政殿大學士尚書左丞贈吏部尚書正肅吳公墓志銘并序》歐陽修撰。節選自《歐陽文忠公文集》公享年五十有五,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。詔輟朝一日。曾祖諱進忠贈太師,妣陳氏吳國太夫人。祖諱諒, 贈中書令,妣葛氏越國太夫人。父諱待問,官至禮部侍郎,贈太保,妣李氏楚國太夫人;娶王氏太原郡夫人。子男十人:安度、安矩、安素、皆太常寺太祝。安常大理評事。安正、安本、安序、皆秘書省正字 。安厚太常寺奉禮郎。安憲、安節,未仕 。女三人,長適集賢校理韓宗彥。次適著作佐郎龐元英,皆早卒。次適光祿寺丞任逸。公在二府時,太保公以列卿奉朝請。父子在廷士大夫以為榮。而公踧踖不安,自言子班父前,非所以示人以法。顧不敢以人子私,亂朝廷之制,愿得罷去。不聽,天子數推恩群臣子弟。公每先及宗族疏遠者,至公之卒。子孫未官者七人,有文集五十卷尤長于論議。--《宋史》列傳五十
吳育少時勤奮好學,天圣五年(1027年),登進士甲科,授大理評事,遷寺丞。歷知臨安、諸暨、襄城等縣。宋宗室有一支子孫多葬襄城,派有宦官管理,每因祭、葬事騷擾百姓。吳育奏請朝廷規定,以后祭葬所需,均由官府給費,不得擾民?;鹿偻归g叩門,要縣衙派給牛車,多被吳育拒絕。此后,宗室子弟外出打獵游樂,不敢侵害百姓。

景祐元年(1034年),吳育應“材識兼茂明于體用”科策試,取入三等。擢為著作郎,直集賢院,出為蘇州通判。還朝后,派知太常禮院。寶元元年(1038年),為右正言,改任三司判官和鹽鐵判官。旋復任右正言。時值元昊稱帝建西夏國,宰相張士遜主張出兵討伐,朝議也多輕視西夏。吳育獨持異議。戰事久而無功,反損幾員大將,宋朝廷只好封元昊為西夏國王。
慶歷元年(1041年),升吳育為起居舍人,進封翰林學士,累遷禮部郎中。慶歷三年(1043年),西夏與契丹交戰,元昊于緊急中向宋廷請求納款歸附。契丹則請宋廷拒絕西夏。朝中一時不知該如何答復雙方。吳育提出策略:讓兩國先打下去,久后生變時,再找有利形勢建立邊功?,F在一面告訴元昊:契丹與西夏世代姻親,你自己破壞了關系,打不過時來求宋朝,并非誠意,如果你先與契丹修好如初,再來歸附,則允許;一面答復契丹:宋廷已告元昊,如果能投順契丹,才準其歸附,否則宋廷也會討伐西夏。這樣,兩國都不能歸咎于宋朝。廷議結果,都以吳育意見為是,便照此處理。不久,吳育出知開封府,才幾天,便查出一個犯有大罪的僚屬,又破獲積贓一萬九千緡的巨盜。兩案罪犯一再變供,經朝廷另派官員復察無疑,終使伏法。
慶歷五年(1045年),授吳育為右諫議大夫、樞密副使,又改為參知政事。吳育知開封時,曾因事與宰相范仲淹相忤。時范仲淹貶職安撫河東,有所奏報,往往被新當政者所阻撓。吳育則只看所奏可行,便予施行,出于公忠而不存芥蒂。吳育與其父吳待問同朝為光祿卿,其父班位反在其下。吳育再三辭職,要求避位,不準。前宰相之子向綬知永靜軍,違法,懷疑是府中通判江中立檢舉,于是捏造大罪名加以陷害,中立自縊死。諸大臣以向綬是宰相之子為由,請予輕判。吳育堅持以為不可,最后給予重判,減死罪一等,流放南方。御史唐詢與宰相賈昌朝是親戚,理應避嫌,吳育多次要求罷唐詢的官。唐詢懷恨,因奏請廢除制科策試授官,改由公卿舉薦人才,其目的即針對吳育是經策試而獲擢授。吳育乃列舉漢唐以來對人才出身做法的利弊,予以駁議。仁宗認為正確,下詔禮部:“今制科隨進士貢舉,著為令。”吳育與宰相賈昌朝爭議問題,絕不妥協,論辯不停。因奏報道:我所爭的是職責所在,如果以權力贏我,請罷我的官。仁宗判定吳育有理,又授以樞密副使要職。時遇大旱,賈昌朝罷相。有一御史中丞引據《洪范》說:天旱是由大臣相爭不睦而引起。于是,吳育也被罷相,以給事知許州,又徙知蔡州。
當時,汴京城內傳言:有“妖人千數”聚集確山,要作亂。內廷派宦官到州,指名要逮捕10人,要求吳育派軍隊下鄉圍捕。吳育道:若聚眾千人在境,吾人豈能不知。這不過是鄉民搞佛事斂財之類,只需一名差役去辦即可。于是款留使者,每日宴請,一面派差役將被指名的10名“人犯”械送京城,審問結果,正如吳育所料,無罪釋放,而造謠誣告之人則被治罪。之后,吳育又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,再徙知陜州,因上疏論刑獄問題,升授禮部侍郎、知永興軍。不久,再次被召入朝,為翰林侍讀學士。因病,請求給予就近的郡職。仁宗對朝臣說:吳育剛正可用,只是嫉惡太過。命其出知汝州,又遣使慰問,賜藥。吳育病未治愈,請求給個散官,不居實職,因授予集賢殿學士、判西京留守司。當時,御史張堯佐知河陽郡,獄訟積壓,稽延不決。民眾多向吳育呈訴,吳往往在狀紙末端批注意見。張堯佐只得立即照辦。仁宗再召回吳育,授判尚書省。諫官劉元瑜誣奏吳育在河南時曾貸錢于民間,長期取息。因除授宣徽院使、鄜延路經略安撫使。時龐籍經略河東,與西夏人爭相在麟州筑柵建城。吳育認為,不先行談判立約便急于筑城,必將成為邊釁后患。便指示龐籍上奏,但朝廷不答復。不久,西夏果然大舉侵邊,殺宋方驍將郭恩,太原一線將佐獲罪罷官。這時,吳育心病復發,力辭守邊重任。朝廷乃授以資政殿大學士、尚書左丞,知河中府。后又徙知河南府。
嘉祐三年(1058年),吳育病卒,贈吏部尚書,謚正肅。吳育擅詩文,曾與宋庠酬唱于西臺,作詩至數百篇,有文集50卷。歐陽修贊賞吳育的文章長于議論。

【友情提示】天下吳氏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,堅持客觀真實報道,堅持不站隊,保持正確的主觀立場,以弘揚至德精神!傳播吳文化為主旋律!只要你姓吳,只要你是正能量的來稿,我們都歡迎!
《相約天下吳氏網》主題歌 作詞∶吳蜀豐 作曲演唱∶吳仕長
吳氏文化正能量,至德精神在弘揚。開拓進取創輝煌,譜寫時代新篇章。
三讓高風孔圣贊,第一世家史記傳。天上有口遍天下,家風傳承樹典范。
我是吳氏好兒郎,仁愛謙讓傳萬代。相約天下吳氏網,因為有你更精彩!
來稿要求圖文分開打包,〔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圖文供稿〕
投稿公共郵箱:txws4006935168@163.com
聯系人吳蜀豐 電話: 18883313913
責任編輯:吳蜀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