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吳氏網訊(吳蜀豐)【編者按】至德各姓氏之淵源,始于四千多年前之后稷。相傳帝嚳(即高帝)至元妃姜生后稷名棄,屹如巨人之志其游難種樹、麻、椒。長大后,善耕農,播種百谷,建功天下。帝堯聞之,舉為農師,天下得其利。帝舜以其右功于民食,封于臺(今陜西省境內),號后稷。后稷始姓姬,是周族的祖先。自周朝開創后,始有由姬氏分名姓之事,故后稷為至德始祖。至德宗親雖有十二姓,但是追根溯源,實事同宗共族,至德者,為德之至極無以復加者也?!吨恋伦谟H》追根溯源,實是同宗共祖,血脈相連?!吨恋伦谟H》是由吳、周、蔡、翁、曹、辛、柯、洪、江、方、龔、汪等十二姓氏組成。
至德十二姓人口最新排名統計:01吳姓第9位,3680余萬人(含國外及港澳臺地區)。02周姓第10位,2560余萬人。03曹姓第27位,730余萬人。04蔡姓第34位,650萬人。05汪姓第57位,456萬人。06方姓第62位,450萬人。07江姓第79位,362萬人。08洪姓第99位,246萬二千人。09龔姓第100位,221萬人。10辛姓145位,117萬七千余人。11翁姓第159位,82萬人。12柯姓第165位,80萬??側丝?699萬二千余人。
至德各姓氏之淵源,始于后稷,據司馬遷《史記》所載云:啻嚳之元妃姜,踐巨人跡于野,感孕而生子,貌丑陋以為不詳,棄之不死,姜原以為神,遂復收養長之,因名曰棄。及棄長,善家耕,播蒔百谷,建功天下,帝堯舉為農師,舜封棄于邰,號曰后稷,別姓姬氏(見周本紀)。至今《至德宗親》皆后謖姬氏之裔孫也。后稷之后至公劉,修后稷之業,務耕種,行地宜,民賴其慶。十四傳(譜載十五傳)至太王古公亶父,積德行義,國人載之,避戎狄去邠而止于歧下。民頌其德,周道自此以興。
周朝君主,周朝時期的最高統治者,姬姓,黃帝后裔,又稱周天子,如周武王、周平王。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滅商建周,行分封制,周天子為天下之主,共傳30代37王,后期周天子大權旁落,但仍為名義上的華夏最高統治者。
周簡王(?―前572年),姬姓,名夷,周定王之子,東周第十位君王。前585年-前572年在位,共在位十四年。他在位時,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。公元前572年九月,病死,謚“簡王”。他死后,葬處不明。其子姬泄心即位,是為周靈王。
周簡王在位時,周天子權威已經蕩然無存,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。但這時,除了晉、楚、秦、宋、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以外,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興起,屢次攻入楚國,卷入了春秋混戰的行列。在晉國,晉景公為趙朔平了反,派人請來程嬰和尚未成年的趙武,并允許程嬰帶兵攻殺了屠岸賈,滅了屠家一族,為趙氏一門復了仇。趙武成年后,襲父職,又為晉國重臣。這時,程嬰卻拜別大家,對趙武說:“當年下宮之難,我所以沒有盡忠死節,是為了撫育你,為趙家保住后代。如今你趙氏一門大仇已報,冤屈已伸,你也襲職立業,我應該報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孫杵臼的一片赤誠之心了。”說完就自殺了。趙武十分哀痛,為他服喪3年,每年春、秋兩季都去祭祀他的墳墓。
周簡王十一年(公元前575),長期爭霸的晉、楚兩國,在鄢陵(今河南鄢陵西北)展開的一次大戰。晉國經鞍之戰而制服大國齊,與楚國勢均力敵。周簡王七年,在宋大夫華元調停下,晉、楚弭兵議和,實則蓄積力量,等待時機,以利新的爭霸決戰。晉國乘楚背棄秦國之機,擊敗秦國于麻隧(今陜西涇陽北),暫時解除側背威脅;又以會盟方式鞏固與吳國的聯盟,形成南北策應以對楚之勢。楚國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顧,于周簡王十年出兵進攻鄭、衛,對鄭軟硬兼施,迫其叛晉附楚。次年春,鄭發兵攻宋,全殲抗鄭之宋軍于勺陵(今河南寧陵南)。由是,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,便成為晉、楚爭奪中原霸權的焦點。此時,晉國雖有內部不睦之憂,仍排除晉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內憂的主張,決定不失爭霸良機,興師伐鄭以救宋,進而與楚決戰,重振晉國霸業。
當年四月,晉厲公為防止鄭軍阻遏晉軍渡河水(黃河),急令與晉結盟的衛國派兵先趨鳴雁(今河南杞縣北),威脅鄭軍側背,使其不敢北進。又分遣新軍主將郤犫、大夫欒黶聯絡齊、魯、衛等國出兵會集鄭地鄢陵。隨即令下軍副將荀罃留守國內,晉厲公親自統領大軍南下,按上、中、下、新四軍編成:欒書為中軍元帥,指揮全軍,士燮為副將;郤锜為上軍主將;荀偃為副將;韓厥為下軍主將;郤至為新軍副將;厲公率公族親兵居中軍。楚共王得知晉軍攻鄭,亦親率楚軍及夷兵救鄭,按左、中、右三軍編成:司馬子反為中軍將,指揮三軍;令尹子重為左軍將;右尹子辛為右軍將;楚王率左、右兩“廣”(每“廣”30乘)親兵戎車居中軍。楚軍由申邑(今河南南陽北)出方城(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,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),向北疾進,迅速與鄭成公所率鄭軍會合,企圖在齊、魯、衛三國之軍到達鄢陵之前與晉展開決戰,以優勢兵力制勝。五月,晉軍渡過河水,雖然士燮力主退兵,晉厲公及欒書等多數軍將仍堅持既定決心,催軍前進,于六月進抵鄢陵。是時,齊、魯、衛三國之軍尚在途中,而楚軍及夷、鄭之兵已迎頭趕至戰地。
六月二十九日,楚軍不顧兵忌晦日作戰,利用晨霧掩護,先機迫近晉軍營壘布陣,造成有利于己的戰場態勢。晉軍統帥欒書自知兵力單薄,且受楚軍之逼,主張先避其鋒,固營堅守,待諸侯援軍到達,以優勢兵力轉取攻勢,乘楚軍后退而擊破之。郤至則認為楚軍將帥不和,鄭軍陣勢不整,夷兵不能成陣,且部伍混雜,紀律松懈,彼此觀望后顧,沒有戰斗意志,力主不待援軍而速決取勝。晉厲公鑒于固守待援尚需時日,則戰場情勢難以逆料,而乘楚軍之隙迅速展開決戰,雖兵力不及楚軍,亦可獲勝,乃棄欒書之謀而從郤至之見。又采納士燮之子士匄之謀,在營內填井平灶,擴大空間,就地列陣,既可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,又能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。當楚共王登巢車(了望車)觀察晉軍情況時,陪伴于側的晉舊臣伯州犂僅告知晉軍動向而不設謀。楚舊臣苗賁皇伴晉厲公觀察楚軍陣勢,針對楚軍精銳集于中軍,建議分晉中軍之銳加強兩翼,先擊破楚左、右軍,爾后合力圍殲其中軍。晉厲公及欒書即決定以上軍及中軍之一部攻楚實力較強的左軍,以下軍、新軍及中軍之另一部攻楚實力較弱的右軍及鄭兵,以護衛厲公的欒(欒書)、范(士燮)二卿族之家兵引誘楚軍。
晉軍先發制人,開營攻擊,繞開營前泥沼,沿兩側而進。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,且晉厲公乘車陷于泥沼,乃率王族親兵戎車攻厲公。欒書欲救厲公于危急,為其子欒針制止,仍保持全軍指揮不亂。晉公族大夫魏锜以箭射中楚王左目,迫其后退,晉軍恢復攻勢。楚軍得知共王負傷,軍心動搖,銳氣大減。楚右軍及鄭兵在晉重兵攻擊下,力不能支,迅即潰退。楚中軍及左軍受此影響,亦向后退卻。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,晉軍乘勝全線追擊。郤至率新軍追楚"王卒",三遇楚王而趨避,又協同韓厥所率下軍追鄭軍,恪守不辱傷國君之禮,縱鄭成公撤旗逃遁。楚右軍及鄭軍已潰不成軍,而楚左軍仍邊退邊戰,直至天黑見星猶鼓勇不止。晉軍在追擊中俘楚公子茷,至日暮時進迫楚軍于潁水北岸。楚共王以精銳之"王卒"奮力抵御,精于射藝的養由基連發兩箭均射中晉卒,叔山冉抓晉卒以投而折車軾,晉軍為之震懾,兼因天色已晚,乃停止進攻。
雙方激戰整日,楚軍雖失利,主力尚未大傷。是夜,楚軍修繕兵器,補充兵卒,擬于明日再戰。晉軍更不示弱,故縱楚俘,將晉加緊備戰,次日決勝的消息宣告于楚軍。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,及見子反醉酒不能議事,自料再戰難于取勝;又恐援晉諸侯軍于次日到達,楚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,若吳國乘其敝而襲楚,則更有社稷之危,乃趁夜率軍南撤。晉軍于次日進入楚營,休整三日,爾后旋師。至戰斗結束,僅齊軍到達戰場。楚軍退至瑕,子反愧于失職而自殺。此役,楚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與晉展開決戰已是失策,在有利的戰場態勢下未能抓住戰機出擊又是敗著。唯楚共王“知難而退”,趁夜撤軍,保全楚軍主力,為明智之舉。晉軍根據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,當機決策,及時改變部署,靈活使用兵力,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法制勝,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長足發展。而晉將戰中修“禮”,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,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,不足為訓。
【友情提示】天下吳氏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,堅持客觀真實報道,堅持不站隊,保持正確的主觀立場,以弘揚至德精神!傳播吳文化為主旋律!只要你姓吳,只要你是正能量的來稿,我們都歡迎!
《相約天下吳氏網》主題歌 作詞∶吳蜀豐 作曲演唱∶吳仕長
吳氏文化正能量,至德精神在弘揚。開拓進取創輝煌,譜寫時代新篇章。
三讓高風孔圣贊,第一世家史記傳。天上有口遍天下,家風傳承樹典范。
我是吳氏好兒郎,仁愛謙讓傳萬代。相約天下吳氏網,因為有你更精彩!
來稿要求圖文分開打包,〔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圖文供稿〕
投稿公共郵箱:txws4006935168@163.com
聯系人吳蜀豐 電話: 18883313913
責任編輯:吳蜀豐